开云新闻中心kaiyun News

Kaiyun·com新新闻中心闻可以慢一点……

2023-12-04 20:05:4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开云kaiyuntiyu2020年初,央视频的《疫情24小时》让慢直播第一次在国内成为现象级的议题。据官方统计显示,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24小时未间断,一共持续了117天,累计直播时长超6000小时,观看量近2亿人次。

  2022年7月,新京报对国家植物园巨魔芋开花进行慢直播,带领数十万网友一起见证植物界的盛事。两个多小时专注直播“一朵花”,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传统媒体来说,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。

  走到第七季的慢综艺《向往的生活》热度不减,用不着明星满头大汗的撕名牌、解密室,在节奏舒缓的农家小院,择菜做饭聊人生忆往昔,观众的生活忙忙碌碌,屏幕里的“电子榨菜”怡然自得。

  “卷不动了、想躺平”的心态,加上网络带来的长期信息超载,逐渐消耗了当代人的专注力和耐心,在有选择的时候选一些“慢产品”,或许是受众舒缓神经的最简易方式。

  虽然总想让自己慢下来,但我们还是失控一般的不停拿起手机,刷朋友圈、刷微信、刷微博。我们喊着怕被海量的垃圾资讯淹没,却生怕错过哪怕是根本不相干的明星八卦和丑闻。

  吃惯了“速食新闻”,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被新闻噪音包围,而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大大缩短新闻产品的寿命。

  和慢直播、慢综艺的逻辑趋同,有些机构开始将慢新闻进行精细打造,期待慢下来的新闻产品能够成为减少新闻噪音的秘密武器。

  实际上新闻中心,如果从概念出发,慢新闻强调的新闻质量、深度和准确性是重于新闻速度的。

  慢新闻不仅不是第一时间报道或披露一件事情,反而是以无截稿时间的调查性态度去展现、描述一件事情或一个故事。

  这就要求慢新闻选择的题材出发点不是报道突发事件,更不是挖掘丑闻、绯闻、秘闻,而是通过深入到社会,采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故事。

  恶性灾难爆发时,媒体蜂拥抵达新闻一线,但慢新闻的采写是有滞后性的,同时,还可以成为对突发性新闻报道的详尽补充甚至更正。可以说,越是重大突发或危机事件,越需要事后深入采访报道,才能打造出有深度的新闻产品:

  2014年5月土耳其发生大矿难,300多名矿工死亡。媒体铺天盖地报道,政府官员借机在电视里打包票并承诺会安抚好遇难矿工家属。但是,几个月过后,有记者回到这个煤矿,发现承诺全是泡影,没兑现一个。

  《国家地理》杂志的记者保罗·萨罗佩克2013年启动了“走出伊甸园”新闻采写计划:用十余年时间,从人类的起源之地非洲走到南美,试图挖掘出那些人类历史上被忽略掉的重要新闻。十年后的2023年,这一行程还没有走到终点。

  一路上保罗在旅途中不仅仅是记录下了当地故事,通过 “慢新闻”的方式,他还做出了很多视角独到新闻的报道:

  由于索马里海盗猖獗,多数研究船根本不敢进入亚丁湾,而这会导致气象学家难以预测印度的天气,进而影响整个全球气象预测和气象学研究。海盗与气象,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,就透过“慢新闻”的方式被发掘出来。

  学军小学2014届六(1)班的孩子们每年儿童节就会登上报纸的专版。读者跟随记者的视角,陪伴着这群当年的小学毕业生,成为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。用钱江晚报的话说,我们用记录的方式,留下这些文字,愿儿童节的意义长存。

  在ChatGPT已经能够秒速制作新闻产品的今天,慢新闻的生产更像是打造艺术品一般的难以复制。

 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李光希在《新闻与写作》上曾经发表文章,就慢新闻的写作手法进行过指导新闻中心。

  专属于慢新闻的写作手法,对于习惯了“急火快炒”的媒体人来说,有着别样的启发。

  开篇:慢新闻的开头不要用季节、时间、日期、天气开头,也不要用“当……时候”开头。慢新闻的开头要有一个激发情绪波动的场景描写、有人物,甚至有对话,就像电影大片一样。

  文字:慢新闻的文字是摄影机,有焦点Kaiyun·com、有聚焦特写、有动作追拍,用你的文字绘出一幅画来。

  背景:慢新闻故事的写作要沿着一根主线,在不偏离主线的条件下,可以中间插入背景和解释。

  留白:在细节描写的过程中,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。有的时候,你有意省略某些细节,反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。

  素材整理:首先确定你积累的素材是能写一本书,还是仅够写一篇一两万字的专稿。在整理素材过程中要求记者能捋出一条主线,能聚焦且不会跑题。把关键信息和关键点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,这张思维导图将是记者慢新闻的写作大纲。

  当媒体人想方设法追求更快一点的时候,传统新闻的“时效”和“失效”永远会被我们放在一起讨论。而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慢新闻有了存在的空间和价值。

  对热衷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读者来说,慢新闻产品像经典的非虚构小说一样,可以永久地收藏在书架上,历久弥新。

搜索

网站地图